官方网站

道教斋醮概述

来源:娘娘宫 作者:娘娘宫 时间:2020-11-02

斋醮是道教对其崇拜仪式的传统称呼,俗称道场。《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》称,烧香行道,忏罪谢愆,则谓之斋;延真降圣,乞恩请福,则谓之醮。斋醮仪轨不得而同。而行住坐卧,举念运心,惟道是修,惟德是务,持斋礼拜,诵经烧香,奉戒修身,然灯忏悔,布施愿念,讲说大乘,教导众生,发大道心,造诸功德,普为一切,后己先人,不杂尘劳,惟行道业。故得天上地下,六道四生,礼拜皈敬,最为尊胜。不朝天子,不揖诸侯,作人天福田,为三界依怙,是道士修道行道的重要内容。

斋(斋),《说文》称戒洁也,从示,③是斋戒、洁净之意,指的是在祭祀前,必须沐浴更衣、不饭酒茹荤、不行房事,以示祭祀人的诚敬。《礼记》说到将祭时,君子乃齐(斋),防其邪物,讫其嗜欲,耳不听。故记曰:齐(斋)者不乐,言不敢散其志也。心不苟虑,必依于道。手足不苟动,必依于礼。是故君子之齐(斋)也,专致其精明之德也。醮,《说文》中有二义,一作冠娶之礼解,一作祭仪解,而祭,从示,以手持肉,意思是献肉以祭。宋玉《高唐赋》称:有方之士,羡门高溪,上成郁林,公乐巨谷,进纯牲,祷旋宫,醮诸神,礼太一。醮神意即祭神。中国古代宗教有众多的斋戒仪礼以及等级森严的祭仪规定。《礼记-曲礼下》称天子祭天地,祭四方,祭山川,祭五祀,岁遍。诸侯方祀,祭山川,祭五祀,岁遍。大夫祭五祀,岁遍。士祭其。只有王有祭天地的权利,而大夫以下的庶人只有祭祀其祖先的权利。并称非其所祭而祭之,名曰淫祀,淫祀无福。天子以牺牛,诸侯以肥牛,大夫以索牛,士以羊豕,对于祭献之物,不同等级也有明确的区别规定。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腐败、社会动乱之际,一开始它就以与统治阶级相对抗的姿态出现,因此,它构造了自己的天地神灵系统,并且创造了自己的祭祀天、地、水三官的仪式。但是道教仪式仍然同古代祭祀仪式有密切关系。韩混成在《道门通教必用集-序》中称,天师因经立教,而易祭祀为斋醮之科。法天象地,备物表诚,行道诵经,飞章达款,亦将有以举洪仪、修清祀也,指出道教斋醮仪式是古代宗教祭祀仪的改易。早期道教多用斋名。北魏寇谦之的《老君音诵戒经》称:斋功不达,无有感彻之理,诸欲修学长生之人,好共寻诸诵诫,建功香火,斋练功成,感彻之后长生可克。南朝宋时的《三天内解经》也称,夫为学道,莫先乎斋,外则不尘垢,内则五藏清虚,降真致神,与道合居,能修长斋者,则合道真,不犯禁戒也。故天师遗教为学,不修斋直,冥冥如夜行不持火烛,此斋直应是学道之首。另外,《正一威仪经》在正一奉斋威仪外,又有正一醮请威仪。醮者,祈天地神灵之享也。亦有多种,所有饼果,并须清洁,不得肉脯荤秽,三官不佑。斋醮仍是分别使用。约成书于两晋之际的《太上洞渊神咒经》则将斋和醮对举,称修斋设醮,不依科仪之考。大约到了唐代才普遍流行斋醮连称。

道教创立斋醮仪范,其目的有三。一是为修道。《海琼白真君语录》引用白玉蟾的话说:古之圣人以道学难入,世欲易迷,设科戒仪范之文,以一齐其外;著注念凝神之法,以正其心。复以炼气胎元之方,制其食味。又以祈真朝谢之品,涤其过尤。然后趋于学。无学之徒,臻乎冥寂,栖于损又损之府,契乎无为,则邪谲之关键不开,镇静之淳和可致。二是为通神。《金箓大斋启盟仪》称道家所先,莫近于斋。斋者甚多,大同小异,功德甚重,实能贯通乎上下,以归于最上一乘也。其威仪节度总二百四十条,秘于三元宫中,造端举要,以诏后学。由此观之,则所谓动天地、感鬼神,福邦家,济幽显,舍此道,则何以哉。三是为供养。早期道教在行仪后,收取五斗米,就是供养。明代的《金瓶梅词话》第六十六回,有西门庆为李瓶儿亡后五七建水火炼度荐扬斋坛的细节,在斋功圆满后,西门庆酬谢黄真人一匹天青云鹤金缎,一匹色缎,十两白银,酬谢吴道官一匹金缎,伍两白银,又是十两经资。十两经资,当是给参加仪式道士们的供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