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方网站

马明鉴道长讲经说法 之——儒之根《弟子规》

来源: 作者: 时间:2021-06-03

《弟子规》的内容取自《论语》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,开篇总叙中说:“弟子规,圣人训:首孝悌,次谨信,泛爱众,而亲仁,有余力,则学文”,教育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循古圣先贤的教诲,学会为人处世应该恪守的各项守则规范,以此严以修身、身体力行。

“首孝悌”: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,友爱兄弟姐妹。

因为人作为万物之灵,跟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能全始全终地孝顺父母。动物和人的共同之处是都会疼爱子女、传宗接代、劳动以得温饱,但是动物在孝顺父母上的乌鸦反哺、羊羔跪乳等都是有时间性、阶段性的,只有人才有终身的孝行。作为道教弟子,我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,首先要孝顺父母,否则就连动物都不如了。

从孝顺父母的方式上来讲分为四种:

第一种:身体力行地照顾好父母的衣、食、住、行;

第二种:干事业成功,让父母感到为有这样的子女而荣耀;

第三种:父母百年之后把父母的牌位供上,逢年过节时跟祖宗、圣贤跟天在一起祭祀;

第四种:在家和兄弟姐妹处好关系,在外同领导、同事、朋友处好关系,不让父母操心、惦记,这也是间接地孝顺父母。

在“首孝悌”中,把友爱兄弟的“悌”做到位,是孝的一个根本,把孝和悌在一起做好,才能达到孝的圆满。


“次谨信”:既然把孝放在第一位,自然所有的言行都要以孝为中心。走向社会以后,我们怎样面对种种的诱惑、困难;怎样坚持我们的理想、方向;我们所做的事有没有触犯法律,会不会伤害到别人等等,这些都要小心谨慎。做每一件事都要仔细的考虑一下,别给父母增加负担,别让父母蒙羞,别让子女以后提起自己的父母来感到羞耻。比如历史上的奸臣秦桧,子孙跟着蒙羞,谁敢说是他的后代呢?所以做事一定要谨慎,要把责任放在第一位。

再说信,中国有句古话叫“无信不立”,信誉是我们在社会上立身行道的根本,也是你自我人格体现的根本,言而有信的人会得到人天的尊重。做到信时,必须不能违背道,不能违背孝敬父母,不能违背国家的和平和安定团结。懂得守信才能做到成为一个合格的人。

“泛爱众”:孔圣人创立儒教在传教时说“有教无类”,这就体现了泛爱众,不管你是什么人,是坏人教你学好,是好人教你更好,要广施爱心、善心、仁心。咱们全真教主张三教归一、万善同归,祖师爷太上老君在《道德经》中讲:“上善若水,水利万物而不争”,要像水的品质一样,无论谁有需要,都会帮助谁。释迦摩尼佛创教的原因是要普度众生,度人脱离苦海。这几种爱都是博大精深的。

我们以后要用什么心去爱别人呢?我们的方向就是以“天下父母皆我父母,天下兄弟皆我兄弟,天下子女皆我子女”这样博爱的心做为我们修行的目标,才能达到超凡入圣的一种境界。

“而亲仁”:要去亲近那些有德行的人、有爱心的人、品质行为都高尚的人。“人以群分,物以类聚”,你每天跟小偷小摸的人在一起,你也会去小偷小摸;每天跟猎户在一起,你也会去杀生;你每天都读圣贤书,和圣人在一起,你就是圣人,和贤人在一起,你就是贤人。所以,明白这个道理之后,要多亲近懂得道德礼仪的人,让自己也成为高尚的人。

“有余力,则学文”:把前面做人的道理都懂了之后,再去学习知识才更有益处。一个人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,学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,以至于出卖祖宗、出卖国家,遗臭万年,让祖宗、子孙后代跟着蒙羞。

以后我们在为人处世时,不要以为跟什么人都能相处的来是一件好事。道不同不相为谋,跟你理想不一样的人,你不需要和他闹矛盾,但是必须和他保持距离。在社会上结交朋友、为人处世和谁关系都好这并不是智慧,而是愚蠢,就像阴阳鱼一样,中间一条线隔开,站在黑的这面就是黑的,站在白的这面就是白的,和谁都能处好关系的人看似机敏、圆滑,其实终会被其所累、自遗其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