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方网站

马明鉴道长讲经说法 之——孝经 中

来源: 作者: 时间:2021-06-03
三才章第七
【原文】
曾子曰:“甚哉!孝之大也。”子曰:“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天地之经,而民是则之,则天之明,因地之利,以顺天下。是以其教不肃而成,其政不严而治。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,是故先之以博爱,而民莫遗其亲。陈之以德义,而民兴行。先之以敬让,而民不争。导之以礼乐,而民和睦。示之以好恶,而民知禁。《诗》云:赫赫师尹,民具尔瞻。”
【解读】

本章讲:孝道是天地之间永远不变的规律,是人们必须做的。都懂得孝道了,人们处世就不会做违反法律或礼法的事,以免受到刑罚、灾祸而让父母牵挂。把孝道这种教化用于百姓,合乎民众的心理,民众都乐意听从,所以教化不用言论就能成功,在政治上不用苛责就能把百姓治理好。先王教化百姓,先教会百姓博爱,所以没有遗弃亲人的人。告诉百姓怎么做是义行,让百姓兴行;教育百姓学会敬让,让百姓不争;倡导百姓学习礼乐,让百姓和睦;告诉百姓好恶,让百姓知道什么事能做,什么事不能做。作为百姓的老师,要自己先做好了,让百姓去瞻仰、学习。

孝治章第八
【原文】
子曰:“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,不敢遗小国之臣,而况于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乎,故得万国之欢心。以事其先王。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,而况于士民乎,故得百姓之欢心,以事其先君。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,而况于妻子乎,故得人之欢心,以事其亲。夫然,故生则亲安之,祭则鬼享之。是以天下和平,灾害不生,祸乱不作。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。《诗》云:有觉德行,四国顺之。”
【解读】
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,即使对卑微的附属的小国也不遗弃小看,更何况自己的臣子呢,所以得到了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,他们都远近朝贡。治国者即便是对鳏寡孤独都不欺侮,更何况对他的臣民百姓了,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和爱戴。治家者都不失信于下人,何况对自己的妻子呢,所以她乐意侍奉你的父母。只有这样,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、祥和地生活,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。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,意外灾害不发生,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。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,就会有这么好的效果。《诗经》篇说∶‘天子有伟大的德行,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。’”

圣治章第九
【原文】
曾子曰:“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?”子曰:“天地之性,惟人为贵。人之行,莫大于孝。孝莫大于严父,严父莫大于配天,则周公其人也。昔者周公郊祀后稷,以配天。宗祀文王于明堂,以配上帝。是以四海之内,各以其职来祭。夫圣人之德,又何以加于孝乎。故亲生之膝下,以养父母日严。圣人因严以教敬,因亲以教爱。圣人之教不肃而成,其政不严而治,其所因者本也。父子之道,天性也。君臣之义也。父母生之,续莫大焉。君亲临之,厚莫重焉。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。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,谓之悖礼。以顺则逆,民无则焉,不在于善,而皆在于凶德。虽得之,君子不贵也。君子则不然,言思可道,行思可乐,德义可尊,作事可法,容止可观,进退可度,以临其民。是以其民畏而爱之,则而像之。故能成其德教,而行其政令。《诗》云:淑人君子,其仪不忒。”
【解读】
曾子再问:“在圣人的德行中,有更大于孝的没有?”孔子回答说:“天地万物之中,人是最高贵的,在人的诸多品行中没有再比孝道更重要的了。中国传统孝道当中,能把祖宗同圣人、同天一起祭祀是最尊贵的孝行,是中华文化的底蕴。从前周朝的时候,周公在南郊祭天,以始祖后稷配享。另制定宗庙,于明堂祭祀上帝时,以其父文王配享。周公这样尊崇自己的祖先,把他们同天一起祭祀,因此海内的诸侯,各带官职来助祭。由此看来,这圣人的德行又什么能大过孝道呢?
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心是人的本性,圣人顺应他们的本性启发他们敬爱的道理,所以圣人的教化不需要一再告诫就能得到普及,圣人的政令不需要三令五申就能得到推行。
父子相亲,是天性使然,再加上尊敬,又包藏著君臣之义。父母生子,传宗接代,在人伦中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。父亲对子,即是严君,又是慈亲,所以爱敬当由自己的父母起始。假如有人不爱自己的父母,而去爱别人,那就叫悖德,是没有德行。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别人,那就叫悖礼。君子鄙视这些没有道德的行为,他们的举止进退都合乎礼法,威仪礼节,都没有差错。

纪孝行章第十
【原文】
子曰:“孝子之事亲也,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,五者备矣,然后能事亲。事亲者,居上不骄,为下不乱,在丑不争,居上而骄则亡。为下而乱则刑。在丑而争则兵。三者不除,虽日用三牲之养,犹为不孝也。”
【解读】   孔子说∶“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,平时要尊敬他们;在奉养中尽量让他们高兴;父母生了病,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;父母去世了,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∶对先人的祭祀,要严肃对待,合乎礼法。这五方面做到了,才算尽到了子女的责任。侍奉父母双亲,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,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,在同事中不争强好胜。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会招致灭亡,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会遭受刑罚,在同事中争强好胜会招致纷争不断。这三项恶事不戒除,即便对父母天天用山珍海味来奉养,也还是不孝之子。”

【解读】
孔子说:五刑的罪过有三千条,最严重的罪过是不孝敬父母。不孝敬父母的人,眼中就没有父母了,行事就会无所顾忌;无所顾忌,也就无视于圣人礼法了;没有礼法遵循,就不去服从君主的管制了。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父母去敬爱,没有礼法去遵守,没有领导去管制,这是在走向灭亡之路。
广要道章第十二
【原文】
子曰:“教民亲爱,莫善于孝。教民礼顺,莫善于悌。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。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。礼者,敬而已矣。故敬其父,则子悦。敬其兄,则弟悦。敬其君,则臣悦。敬一人而千万人悦。所敬者寡而悦者众,此谓之要道也。”
【解读】
孔子说∶“教育百姓互相爱护,最好的方法就是教给他们懂得孝敬父母。教百姓懂得顺从,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悌道。教百姓以正确的方法得到欢乐,莫过于音乐。治理百姓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懂得礼法。懂得礼法的根本,就是让他们去尊重别人。所以懂得礼敬之后,敬其父,其子女就会喜悦;敬其兄,其弟弟就愉快;敬其君,其臣下就会高兴。敬爱一人,能使万人高兴愉快,这就是为人处世之根本的道理。”